新的突破 煙臺中心200米海鉆順利終孔
近日,中國地質調查局煙臺海岸帶地質調查中心歷時6天,順利完成渤海CFD海域1:5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項目海域地質鉆孔施工任務,設計孔深200米,終孔孔深203.15米,全孔取心地質樣品,取心率達92.36%。這是煙臺中心完成的指揮中心首個深度超過200米的海域鉆孔,同時該鉆孔也是渤海灣海域完成的最深全取心地質鉆孔。
為保障該海域鉆孔順利施工,煙臺中心黨委高度重視、精心部署,指導項目組堅持以黨建為統領、以創新為引領、以安全為保障,在項目設計、船舶準備、人員調配、物資籌備、施工組織等多方面提前謀劃布局。針對海域鉆孔施工深度大、取樣質量要求高、海況環境復雜等難題,多次召開施工研討會、探索最優技術路線、制定應急保障預案,為海鉆任務順利實施保駕護航。
據悉,該項目2021年首次將IPOS慣性導航技術應用于參量陣淺地層剖面測量,用于減小波浪引起的船橫搖、縱搖、升沉誤差,提高淺地層剖面探測精度,獲得了高分辨率海底淺部地層結構,該鉆孔就是在此新技術應用成果基礎上進行的選址布孔。此次海域鉆探依托濱海66科學調查船,加載具有波浪補償功能的海洋工程勘查鉆機,運用“套管跟進+泥漿護壁”的鉆進工藝和“6錨定位、單動雙管、回轉鉆進”的取樣方法進行施工,配合使用高精度測斜儀精確測定鉆孔斜率,有效提高巖心采取率,減少了因潮汐潮流、海上風浪等不利條件對施工精度的影響,確保了鉆探施工精度和質量。
據了解,研究人員后續將對采取樣品進行地質年代學、沉積學、微體古生物學、礦物學以及元素地球化學等方面的分析測試,結合淺地層剖面等最新地質資料,進行數據集成和綜合研究,建立渤海灣地區第四紀高分辨率地層年代框架,重建工作區南部海域第四紀海平面變化和沉積環境演化過程,評估工作區海域海底地質災害,為服務當地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基礎地質資料和科學依據。
——來源于中國地質調查局
煙臺海岸帶地質調查中心